来源:
发布时间:
2018
-
08
-
24
专利转化堵在了哪里 作者: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来源:法治周末 “目前,高校的高价值专利运营不够仍是短板,缺机制缺平台、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渠道不畅、机制不活。”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指出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冯帆(化名)最近有点坐不住了。新闻上,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研发团队发明新型发泡剂的发明专利,仅20年许可使用费5亿元;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“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”7件发明专利,转让费1.8亿元;西南交通大学磁悬浮二代工程样车专利技术合同签约超1亿元……生活里,在北京一家科研院所从事生物试剂研究的冯帆,在最近一次校友聚会时,他的几件专利被从事风投的校友看中,转让费用估算也能达到上亿元。不过,冯帆想成功把专利转化出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一些高校的专家们表示,相较于我国高校拥有的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而言,这些成功转化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。高校中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仍处于沉睡闲置状态,亟待唤醒。我国专利转化的现状是怎样的?为什么拥有专利多而成功转化的案例少?这其中的障碍是什么?又该如何补齐专利转化中的短板呢? 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 其实早在两年前,冯帆就动了专利转化的心思。随着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号召,“双创”一词由此开始走红。几个月后,“双创”更是被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。促进专利成果转化,正是“双创”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尽管国家的基调已定,但各单位如何实行专利成果转化,还需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具体的政策出台。从那时候起,冯帆和手里掌握着专利的同事们,就盼望着自己的单位能有相关的政策推动。终于,2016年年底,冯帆所在的科研院所出台了专利成果转化通知。但是,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之后,冯帆觉得有点失望。通知中,尽管单位表示要成...